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正文
【近期成果】张昆: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战略与建构路径 ——刍议习近平的国家形象观

作者: 时间:2022-08-13 浏览:

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战略与建构路径

——刍议习近平的国家形象观


张昆 蒲蕤

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亟需构建一个正面良好的国家形象。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国家形象的型塑问题,习近平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结合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就国家形象战略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思考,对中国国家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当下的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从国家战略视角对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论述以及建构理想国家形象的路径选择进行梳理,试对习近平国家形象战略论断做出系统性阐释。

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范畴,是包括硬实力与软实力在内的国家综合实力在人们主观世界的投射。中国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社会主义大国,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与西方迥异的背景下,如何塑造自己的形象,世界如何看待中国,将成为影响中国未来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届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国家形象的型塑。针对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国际机遇和挑战,党和政府从维护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制定和实施了不同的国家形象战略,致力于完善国家的形象,维护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声誉。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当下,国家形象更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意义。习近平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面对百年未有的大变局,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对国家形象的战略目标、战略定位、战略路径等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思考,对国家整体战略和未来愿景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为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传播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南。



一、作为国家子战略的国家形象


战略最早是军事领域中的概念,指战争的谋划和方略。自从有了战争,便开始有了战争谋划。随着战略思想的发展,战略的概念早已超越军事范围,其内涵和外延由纯军事领域向非军事领域扩展。《旧唐书》中曾出现:“夫权谋方略,兵家之大经,邦国系以存亡,政令因之而强弱”。此处“方略”即为国家战略,是统治者为实现政治目标部署而进行的涉及长远的全局性谋划。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战略”已不再局限于军事意义上。清人陈澹然在《寤言二迁都建藩议》中曾写过“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名句,这句话反映了中国古人对战略的深刻认识,揭示了战略区别于策略、计划等概念的突出特征,即战略的全局性、前瞻性和长期性。国家战略是战略的最高层次,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力量使用方向与资源配置方向。国家战略作为一种立足长远、全局性、系统性的关于国家生存发展的总方略,对治理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具有最重要的指导作用。实施国家战略是为实现国家最终发展愿景对国家各种力量进行恰当地综合运用。国家形象战略作为国家战略的子系统,与国家军事战略、经济战略、安全战略一样从属于国家战略,是实现国家战略不可或缺的一环。国家形象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略,是基于国家战略,在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对塑造理想国家形象的整体性谋划。国家战略的成功离不开国家形象战略的保障和支持。国家形象战略的成功实施和运作,能够优化国内外舆论环境,使国家战略目标得以顺利实现,从而有效地维护和拓展本国的国家利益。

“国家形象”由来已久。国家形象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并在国际交往中得以发展。在国际政治和外交领域,只要存在国家之间的关系,就存在国家形象的问题,国家形象与国家同生共存。国家作为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对内需要维持和平稳定的发展,对外需要树立国家的威望和声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出现了诸多关于国家形象的论述。公元前333年,面对苏秦的游说,楚威王曾这样表示:“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在外界看来,秦国是一个凶残暴虐、侵略成性的国家,自然是无法获得他国信任并与之建立合作关系的。而东方六国则是推行周礼,较多地保留了周文化传统,被称为 “礼仪之邦”。孔子生于礼乐崩坏的春秋时期,其政治理想便是恢复周礼。他曾提到,“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如果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们归服;使他们来了之后,就安定下来。要通过礼制教化人民而不是用武力去征服他们。还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实行德治不仅可以安定内部,赢得人民的认同和臣服,还能够获得一大批追随者巩固自己的力量。其后,孟子将孔子的这一理念加以发挥,提出了王道政治的理想,以抗衡当时流行的霸道政治。“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这里的王道与霸道,便是当时两种极端的国家形象的高度抽象。

从普遍意义来说,每个政治领袖都会有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国家的未来愿景。尤其是近代以来在代议制民主政治的背景下,由人民选择国家的政治领袖。政治家们需要迎合国民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期许,基于本国国体性质或政党意识形态,提出其政治目标和战略谋划,具体又全面地对描绘国家未来的发展愿景,也是对国家未来的自画像。对内争取民众的认同、选择及其对国家战略的支持,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吸引力、向心力;对外争取国际社会的认同,增强国家的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感召力,进而促进国际合作,加速国家战略的实现。欧美各国政治候选人在大选时的竞选口号,就是政治家描绘国家未来愿景的具体表现,这也正是国家理想形象的一种展示。奥巴马凭借“变革”口号,引起众多民众的共鸣,成功击败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约翰·麦凯恩,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黑人总统。正确的发展路径和理想的国家形象与政治家能否获得国内民众的支持、国际社会的认可息息相关,是实现其政治抱负的重要条件。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当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博弈、国家战略的实现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际社会对国家的形象认知、对国家主体信任度、认可度的影响。因此,国家形象战略显得更加重要,理想、正面的国家形象既是各国政府所追逐的战略目标,也是国家间竞争博弈的重要手段。国家形象是国家客观存在的投影,国家形象战略也是国家战略的投射。在国际社会结构更加多元复杂的背景下,需要更强的综合能力、更高的智慧、更巧妙的手段型塑国家形象。通过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广泛地争取民心,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获得国际舆论的同情、理解和支持,谋求国家战略的实现。

习近平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正值中国作为全球大国崛起,面临着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在这一背景下,习近平在进行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时,比前人更加关心全球民意和国际舆论,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也倍加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与新战略。其中包括站在党和国家全局的战略高度,思考新闻宣传工作,统筹国内宣传与国际传播,聚焦国家形象,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他对国家形象战略的思考,从中国的客观现实出发,从传播要求到目标效果,从国内的发展愿景到国际角色定位,涉及国家形象的方方面面和国际传播过程的诸多环节,自成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传播思想史上的重要成果。


二、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的五个维度


习近平一直重视中国理想国家形象的建构,深知宣传工作能起到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国际传播中,国际舆论对国家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中国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国际环境,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中国故事”全球传播,须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认同与理解,避免国际社会的疏离和反感,建设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合作共赢关系。而良好的国家形象呈现,有助于为国家战略的实现营造有利的国际氛围,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亲近中国、支持中国。

(一)基于中国现实,构建四个大国形象

回溯国际社会对中国形象认知的生成、发展变化和固化的整个过程,不难发现,以往的中国形象常常是在“他者”的话语框架内展开的。在“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下,西方文明垄断了国际话语权。所以很长一段时期内,国际社会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呈现出片面化、单一化的趋势。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在高速增长状态。伴随着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张,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上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大大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昔日的“东亚病夫”逐渐向自主强大的“东方大国”转变,崛起的中国终于开始获得诠释自己和世界秩序的话语权。

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进而提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这一论述,显然是基于我国历史与现实,从历史文化、国内建设、外交政策和国情特色运思筹谋的结果。习近平把中国的国家形象归纳为四大维度:即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不仅指明了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基本定位,锚定了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的总体方向,同时也昭示世人现代中国多元一体的国家战略目标。

文明大国是中国理想国家形象的首要特色。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积累了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遗产。在当今国际社会中,传承文明古国的精神风貌,树立符合现代文明的大国形象,是树立中国国家形象的必经之路。负责任大国是中国对外形象的重要维度。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想优化中国的国际形象,中国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展现一个大国的担当。中国作为全球发展的重要贡献者之一,在经济、科技、体育及国际维和等多个领域参与了全球治理,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从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的国际秩序角度而言,扮演负责任的大国角色既是中国自我发展的需求,也有利于得到国际舆论的支持,得到国内外民众的广泛认可。东方大国形象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是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标识,是实现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的重中之重。中国独特的历史背景决定了中国形象必然是独一无二的。作为来自东方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浪潮中,是改变自我迎合世界还是坚持自我增加文化多元性,是中国不容回避的选择。习近平以独立自主的东方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作为现实与未来中国的底色,不仅坚守了中国悠久历史中形成的独有的价值理念和文化传统,而且充分展示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于自己的历史文化、现实制度的高度自信。对于展现中国强大的生命力、吸引力,焕发中国国家形象的无穷魅力,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中国人民以实际行动助力构建四个大国形象,将中国特有的文化观念和价值理念传递到全世界。此次奥运会的举办正值新冠疫情全球性蔓延,世界经济乌云惨淡,中国政府和人民克服重重困难,“秉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全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认真兑现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确保了北京冬奥会如期顺利举行。”在整个冬奥会期间,志愿者们通过精心周到贴心的服务,尤其是别出心裁的开幕式、闭幕式,向世界展示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的无穷魅力,呈现了一幅美丽的中国文化画卷。从开幕式传统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开始,到闭幕式折柳寄情的依依惜别,从奖牌五环玉璧“同心”到会徽汉字“冬梦”,从奥运村中国特色美食到一物难求的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利用冬奥会这个世界大舞台,中国不仅向各国人民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也让国际社会沉浸式地认识了作为文明的、负责任的东方社会主义大国的正面形象。

(二)基于国家愿景,建设五位一体的美丽中国

实施国家形象战略需要内外兼施,双向推进。国家形象战略是以国家硬实力为基础,以文化软实力为感召。国家形象的提升仰赖于一国硬实力的日益强大,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是一个国家国际话语权的强大后盾。同时,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的。国家形象来源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国家的客观存在,包括其人民、政府、军事、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等是国家形象的现实基础。只有全方位建设、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中国的国家形象改善才有现实的可能性。

一个政治民主、经济发达、民众富裕、文化繁荣、社会文明、和谐包容、生态良好的国家,可以对其他国家民众产生一种正面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这种形象也更容易得到国际舆论的认同、理解和支持。而对本国民众而言,这样的国家形象更是他们的自豪感、归属感、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来源。绝大多数国民都会为祖国的成就而骄傲,并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国民这种正向的情感体验,对国家的治理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对国家与国家间的交流互动,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积极因素。

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中提出了关于国家未来发展“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规划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这实际是对未来中国形象的描绘。“五位一体”总布局是基于中国的客观现实提出的发展愿景,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五位一体”的清晰脉络,指明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路径,同时也描绘了国际关系发展的美好前景。

回溯西方文明的发展历程,少有国家能够妥善处理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经济危机、贫富分化、环境破坏、战争冲突等一系列问题。在生产力得到巨大提高、物质财富大幅增长的同时,也破坏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习近平“五位一体”的国家发展战略,以面向世界的宽阔胸襟和前瞻未来的长远眼光,以“中国梦”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线,提出寻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国际安全格局,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合作伙伴关系,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既是国家形象建设的要求,也是理想中国形象的必要前提。

(三)基于大国角色,做世界的和平建设者、发展贡献者、秩序维护者

一个国家树立何种形象和怎么树立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个国家能否在国际社会中发挥应有作用和实现本国根本利益的重要条件。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时,其国际角色也会随之改变。近年来中国的崛起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影响力。中国作为全球性大国在国际社会扮演的角色已不同于以往,发生了三个重大的历史转变。首先,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变成一个迅速崛起并对地区和世界事务越来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其次,中国由一个国际体系的旁观者、反对者正在变成一个积极参与者和改造者;其三,中国由一个过去被国际社会忽略和偶尔借重的对象正在变成一个既被重视、又被借重、同时又被加以防范和制约的对象。伴随着国际角色的转换,中国的国家形象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另一方面,中国的持续崛起,改变了现有的力量格局,也引起了西方大国的惶恐。于是出现了从经济军事上的遏制到文化传播领域的妖魔化言论。如 “中国威胁论”“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中国掠夺论”“中国不负责任论”层出不穷,对中国进行恶意地攻击、歪曲和诽谤。

基于此,习近平希望“让世界认识一个立体多彩的中国,展示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良好形象”20147月,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时,习近平从三个方面描绘了中国的国家形象。“第一,中国将始终做一个维护和平的国家。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第二,中国将始终做一个促进合作的国家。中国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愿意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第三,中国将始终做一个虚心学习的国家。中国坚持和 而不同的思想,尊重和保护文明多样性,积极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中国将继续向世界学习、向各国人民学习,学习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推动中国和世界发展得更好。”在国际上大力倡导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并且以建设者、贡献者及秩序维护者的角色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充分展示了中国的责任担当和大国情怀。

习近平对中国在全球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乃是基于对大变局下中国正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大势的深刻把握。当今中国的发展已经迈上了新的历史台阶,开始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深入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在维护本国根本利益的同时,致力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发展;在科技、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突出中国作为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形象;在国际社会坚决维护公平和正义,站上了人类道义的制高点,从而与那些不负责任的问题国家拉开了距离。

(四)基于传播规律,真实立体全面地呈现中国形象

国家形象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关乎传者、信息、渠道、受者、策略与效果,这些环节密切相关,缺一不可。要实现国家形象多元立体传播,构建国家形象传播渠道体系,搭建传播渠道平台,优化渠道组合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与对内传播是相辅相成的,“外宣即内宣,内宣即外宣”,二者不可分割,这也是国家形象立体传播的内在要求。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了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完成了这一任务,才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在向世界宣介中国的时候,真实,即为实事求是,既要充分展现中国获得的成就,也要反思中国的不足及其原因。立体,就是要从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展示中国,上到国家政策下到普通百姓的生活,让世界看到多元的、全方位的中国。全面,即需要从过去到现在、从历史到现代,让世人了解到具有历史纵深度的中国。

要实现真实、立体、全面呈现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要求,还可以从传播渠道和传播者的角度入手。对传播渠道而言,习近平提出,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利用重要的国际会议论坛,充分发挥高层次专家的作用。此外,还可以通过外国主流媒体等平台和渠道发声。从传播者的角度,要建设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培养一批熟悉掌握国际传播规律的人才,提高国际传播的艺术。在国际社会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民众的理解与支持,在重大国际问题上提升中国的话语权。

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一次真实、立体、全面呈现中国国家形象的绝佳机会。因为疫情,绝大多数体育爱好者虽然不能亲临赛场观赏,但北京冬奥会仍然是迄今为止收视率最高的一届冬奥会。在国际奥委会官方社交媒体上,超过27亿人参与北京冬奥会话题讨论;主转播商奥林匹克转播服公司(OBS)制作视频时长超6000小时,创下了冬奥会历史新纪录。从冬奥会场馆建设到赛事保障,从开闭幕式到奥运村服务,从媒体转播到疫情防控,在冬奥会这个世界平台上,立体、全面、真实地展示了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中国形象,展现了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五)着眼国际传播效果,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着力量格局的转型,国家与国家的博弈空前激烈。近年来中国作为一个东方大国持续崛起,客观的国家形象与主观的国家形象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主要是因为受文化背景、意识形态、民族情感及国家利益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国外民众还摆脱不了对中国的固有偏见,甚至变本加厉地扭曲、污名化中国的形象。在此背景下,要想树立理想的国家形象,帮助国人了解世界,帮助世界认识中国,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习近平认为,国际传播的重要使命就是向国际社会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达到这一目标效果,首先就需要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具体而言,要面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其次,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注重把握好基调,既要开放自信也要谦逊谦和。其三,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阐释,帮助国外民众认识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其四,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体现中国精神的题材,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国形象。

习近平对国家形象的理解,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并且在国家战略的高度,既立足于国家的客观现实,顾及了历史传统,同时又展示了前瞻发展的眼光;在考虑到国家构成的复杂多样性的同时,又正视了国家形象的整体性、全面性和立体性;在坚持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充分体现了大国意识和责任担当;既坚持了国家形象传播效果的目标导向,又要求一切形式的国际传播必须遵循传播规律。习近平的国家形象战略思考深刻而丰富,蕴含着指导、引领新闻传播实践的巨大力量。




三、建构理想国家形象的现实路径


路径选择是国家形象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在国家形象受到西方“他塑”极大影响的当下,中国国家形象战略意图的实现自然需要新的路径。习近平在深刻洞察国内外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了路径选择的指导方针。

(一)建设强大的战略传播体系

国家形象的建构,一般借由两个基本的传播系统完成。一个是当事国自己的媒介系统,二是目标国家当地的媒介系统。习近平要求,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提高中国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为国家战略营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战略是一种立足长远、全局性、系统性的国家发展总方略。要建设强大的战略传播体系应从以下路径着手:

首先,要树立“大宣传”的理念。在信息化时代,宣传无处不在。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体,都可以成为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主体。“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把宣传思想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渠道、平台,包括“各种国际会议、论坛、活动、展演,利用国际媒体、高校、智库平台,利用传统媒体,也利用新兴媒体,利用国内媒体,也要利用外国媒体、外嘴”,将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传播得更广,更深入人心。

其次,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官方媒体。习近平非常重视中央级媒体的国际宣传。希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统筹广播与电视、内宣与外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锐意改革创新,壮大主流舆论,努力打造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要求人民日报“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还希望中国外文局“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具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际传播机构”。打造官方媒体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诸多环节。必须多处着手,包括打造以中央级权威媒体为核心的国际传媒集群,吸纳外国记者,动员热爱我国文化的外籍人士来讲述中国故事,让中国官方媒体走向世界;推进国际媒体在对象国的落地推广,加强媒体间的国际合作等,让世界读懂中国。

其三,大力发展新兴媒体。习近平多次强调 “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移动网络、数字影视、微博、微信、各种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层出不穷,改变了全球的传播生态。传统媒体时代无法突破的信息障碍,在新媒体面前迎刃而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主次关系,而是此消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习近平主张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一体化融合发展,“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其四,发掘民间传播资源,打造多样化的传播主体与丰富立体的传播渠道。长期以来,我国的国际传播主体一般以政府主流媒介为主,民间力量参与不足。这与西方由多元市场主体实施国际文化传播体系大为不同。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权利意识、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官方话语的权威性远不如民间独立媒体的声音。绝大部分民众已经形成了质疑官方立场的惯性思维。这对于树立积极正面的中国形象是极为不利的。在这种情况下,民间的传播机构、非正式的传播渠道,也许会收到主流媒体难以达到的效果。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民间力量逐渐渗入国际传播体系。如TikTok等社交平台在国外民众的流行,以李子柒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视频在YouTube的爆火,以及国外官方组织纷纷入驻微博平台,重大国际事件中在微博用中文发声等等。大量组织、企业和个人在国外媒体上的账号,在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方面,其作用和影响甚至超过了官方渠道。民间资源是国际传播中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力量,其潜力亟需充分发掘。

建设强大的战略传播体系是一项系统的建设工作。从内容到形式,从理论到实践,涉及方方面面的具体工作。只有建设好这样的传播体系,才有可能真正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为树立中国形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升国际话语权,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在国际场域,话语作为权力的象征意味说话的权利,只有背靠足够强大的国家实力,才能拥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习近平特别重视国际话语权的建设。在2016年全国党校工作会上的讲话中他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而国际传播话语权的建构则是解决“挨骂”问题的有效途径。只有真正建立起中国人自己的话语体系,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尊重。

国际话语权提升的关键在于话语体系的建设。所谓话语体系,是一个国家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的表达形式,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集中展现。话语权力的获取首先依靠的是占有一定的发声渠道,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是国际传播的基础。搭建传播渠道和传播网络以致力于发声,是有着话语权诉求的国家在国际传播领域的重要任务。其次,话语权提升在于其发出的声音能否被国际公众听见、听清、听进,即能否被国际公众所接受和理解。习近平指出,“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话语体系建设不仅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社会科学界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要求社会科学工作者打造一系列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既要体现中国风格、中国特色,反映中国人民的真情实感和认知态度,又要找准与对象国家话语的共同点、情感共鸣点和利益交汇点,切合对象国家公众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

提升国际话语权需要建构一套具有全球层面共识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叙事体系,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实现中国特殊性和人类社会普遍性的统一。精准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底层逻辑形成沟通性权力叙事,将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实践置于全球化体系中去理解“中国” 与“世界”的互构关系。要充分介绍中国的道路和制度优势,争取越来越多国际人士的认同。使中国声音、中国故事也成为吸引国际社会的重要内容,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

(三)尊重传播规律,增强区域化、分众化表达

在中国日益融入全球体系的背景下,面对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模式的国家和国际实体,传播主体必须认识并尊重国家形象的传播规律,掌握国家形象的传播艺术 , 增强差异化表达。

尊重新闻规律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国际传播具有内在规律,不能自说自话。故必须“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习近平指出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首先,国家形象的构建在于主权国家之间的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交流。在跨文化交流中要想提高传播的效能,必须坚持互相尊重、文明平等的原则,单向的或居高临下的传播不会有效果。这就要求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对跨文化传播对象而言,可能无法协调因不同文化背景带来的价值冲突,以致我国的对外传播内容缺乏对外国民众的文化吸引力,从而对国家形象建构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说服和争取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圈层的民众是构建理想国家形象的直接目标。由于传播范围的广泛性和受众的多样性,有必要针对不同国家及地区、不同民族的受众,采取精准化、区别化的传播,运用目标受众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和语言来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若以无差别的大批量信息生产面向几乎所有的外国读者、听众、观众,不考虑对象的国家、民族、文化的差异,也许可以得到某一地区民众的认同、理解和接受,使他们心理上产生共鸣。而在绝大部分地区,可能引起普遍的反感甚至抵制。因此,在国际社会要形塑理想的国家形象,要尊重国际传播规律,针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众,在传播方式、内容、渠道及策略等诸方面进行个性化的安排,以加强传播的针对性、贴合性,提高传播的效果。

(四)以人为本,建立国际传播统一战线

社交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国家形象的构建最终也是靠人去实现。因此,在国际传播领域也要以人为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汇集成具有生命活力的国际传播统一战线。人才是第一资源,习近平认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他强调,“要更重视人才,引进人才力度要进一步加大,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步子要进一步迈开”,这样才能激发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

首先,在职业传媒中,新闻专业人才是国际传播的重要资源。习近平要求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和工作取向。其次,充分利用国内其他领域、其他行业、其他部门的人力资源和传播资源。在传媒之外的其他领域,这些跨越国界的物质与文化交流,对于主权国家间的国际传播是重要的补充。例如旅游观光、体育竞赛、教育合作、文化交流等等,涉及官方和民间、国内和国外、机构和个人,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国际传播的功能。其三,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一般的公众也是传播国家形象的名片。国家形象如同个人形象。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国家是个人的放大,个人是国家的缩小。国家形象与国人的言行息息相关,无论身处国外还是国内,在线下空间的活动交流或线上空间的言论发表,都是构建国家形象的具体体现。最后,借力外国媒体平台和团结国外舆论领袖,建立强大的国际传播统一战线,推动内宣外宣全面发展,将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传播得更广,更深入人心。受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利益和媒体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的驱动,国外媒体在报道时并不能完全做到“客观”、“真实”和“公正”,往往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负面新闻更是在所难免。因此,展现中国良好的大国形象,既要打造自己的主流外宣旗舰媒体,也要充分利用各类国外平台、渠道,以正确引导国际舆论,及时应对不和谐的声音。要充分地借用外媒、外嘴、外脑,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国外职业媒体人,形成统一的国际传播战线,奏响国际传播的大合唱,用外国观众听得懂的“语言”来传播中国故事。


四、结语


国家形象战略对国家战略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国家形象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它以国家硬实力为基础,又以文化软实力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凝聚人心,怀柔天下,协和万邦的力量。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进一步全面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威望也不断得到增强和提高。这为新时期的中国国家形象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国家利益的实现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面对国际风云变幻,习近平提出了国家形象战略的新目标。按照“四个大国 形象”的发展定位、“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三大国际角色的要求、真实立体全面的传播要求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目标效果,统筹运用不同的战略手段,积极实施国家形象战略。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又要尊重国际传播规律,增强全球化表达、差异化表达,形成以人为本的国际传播统一战线。
习近平的国家形象战略是以“中国梦”为统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传播等多个领域。从全球性视野出发,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目标,以“民族伟大复兴”为旨归。这一战略思考的提出为当下的国家形象传播实践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独创性的思想成果,对国家战略达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积极贡献了中国智慧。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东六楼

联系电话:027-87556249

邮箱:lbdncs@hust.edu.cn

邮编:430074

网站总访问量:

© Copyright 2015 华中科技大学大数据与国家传播战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