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域外视点 - 正文
【域外视点】缓和不和谐的公共领域:探索情感、意识形态和感知社会极化对社交媒体政治说服的影响

作者: 时间:2024-05-07 浏览:

【域外视点】缓和不和谐的公共领域:探索情感、意识形态和感知社会极化对社交媒体政治说服的影响

域外视点


《域外视点》是大数据与国家传播战略实验室推出的新栏目,旨在分享国际知名学者有关国际政治、国际传播、国际关系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学术观点。



缓和不和谐的公共领域:

探索情感、意识形态和感知社会极化对社交媒体政治说服的影响


摘要


先前的研究强调了政治说服作为政治参选过程的重要因素,对维持更多民主参与的效用。当公民对政治态度的改变表现出更大的开放性时,社会就会受益,因为不同的观点会蓬勃发展,而不和谐的公共领域也会减少。这与当今充满争议的政治和媒体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感知社会政治极化的加剧以及新社交媒体带来的新闻消费模式多元化,使得人们对这种两极分化如何影响公民在社交媒体环境中被政治说服的情况知之甚少。依靠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小组调查数据,本研究试图通过测试三种不同类型的感知社会政治极化(情感、意识形态和感知社会)的影响来阐明这一现象。面板自回归因果阶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阐明了极化在预测社会媒体政治说服中的直接和间接负向作用。最后我们讨论了本研究的理论意义、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文献来源


原文标题:

Abating Dissonant Public Spheres: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Affective, Ideological and Perceived Societal Political Polarization on Social Media Political Persuasion


作者:


Homero Gil De Zúñiga,Hugo Marcos Marné,and Emily Carty


文献来源:

de Zúñiga, Homero Gil et al. “Abating Dissonant Public Spheres: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Affective, Ideological and Perceived Societal Political Polarization on Social Media Political Persuasio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40 (2022): 327 - 345.


DOI:10.1080/10584609.2022.2139310


*由于篇幅限制,本文有所删减,感兴趣可阅读原文



研究背景


过去的二十年里,研究人员在社交媒体对政治行为的影响领域已取得巨大进展。虽然一些人认为互联网对两极分化和错误信息的增加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对民主制度构成了威胁,但另一些人则认为,在线论坛和社交媒体可以成为政治发展的沃土,特别是当人们获得多样化的信息时。第二种“民主”方法的核心在于,使用社交媒体的人,访问了在现实世界中难以想象的大型网络,他们更有可能遇到不同的意见,这是促使交流或反思的必需条件(而不是保证),最终可能会导致他们自己意见的调整。因此,政治说服的概念成为理论化社交媒体对民主国家的积极影响的核心。我们认为,社交媒体的政治说服可能不是一个充分条件,而是民主更健康运作的必要条件。我们坚持这样一种观点,即如果没有思想的改变,民主就很难蓬勃发展,但并非所有思想的改变都会对建设性的公共辩论产生积极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试图进一步探索有助于我们理解个人在社交媒体背景下接触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时“为什么”以及“如何”改变主意的前因。具体来说,我们关注的是极化的不同方面是否会抑制社交媒体政治说服的可能性。在本研究中,极化的要素包括意识形态极化、情感极化和个人层面的社会极化评估。为了验证这一命题,我们使用了在美国进行的两波面板调查的数据。通过纳入三种不同的衡量标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说服是如何受到不同极化模式的制约的。



研究假设


H1:随着时间的推移,意识形态极化(t1)与社交媒体上的政治说服呈负相关(t2)
H2:随着时间的推移,感知社会极化(t1)与社交媒体上的政治说服呈负相关(t2)
H3:随着时间的推移,情感极化(t1)与社交媒体上的政治说服呈负相关(t2)
RQ1:意识形态极化、感知社会极化和情感极化对政治说服的共同影响是什么,其因果路径是什么样的?


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了在美国进行的一项小组研究的原始调查数据。第一波调查包括1338名受访者(2019年6月)(COOP2=45.5%),其中511人重复参与了第二波研究(2019年10月)(COOP2=40.9%)。使用小组调查使我们能够实现更细粒度的因果关系分析,因为我们在不同时间点对同一受访者进行了相同的测量,从而使我们能够检查随着时间推移,受访者发生的内部变化。益普索奥地利公司受聘从一个大规模的选择加入小组中招募调查对象,并通过维也纳大学的Qualtrics平台管理问卷。我们的问卷包括允许使用复合指数测量关键变量和控制的项目。除非另有说明,所有指标均采用1至10的李克特量表进行测量。


因变量:我们的因变量是三个问题的组合,旨在衡量个人是否因为在社交媒体上接触到的内容而改变主意。调查问题包括:“我是否因为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东西而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我是根据某个有影响力的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内容改变了我的看法”;以及“由于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或互动,我参与改变了我对政治问题的看法”。


主要自变量:情感极化;感知社会极化;意识形态极化


协变量和控制:使用社交媒体获取信息的程度;政治水平;不同媒体使用程度;在线讨论联系强弱程度;尝试说服他人的程度;年龄、性别、种族、教育、收入等信息。



研究结果和分析


图1展示了研究中所有感兴趣的关键变量之间的零阶相关性,我们的自回归模型的主要结果可以在表1中






找到。正如预期的那样,三种极化类型均对说服有负面影响,因此初步支持H1,H2和H3我们还发现社交媒体新闻的使用大大增加了跨模型的社交媒体说服,这突出了社交媒体作为一种工具鼓励个人改变对公共问题看法的潜力。在其他协变量中,我们发现只有试图在网上说服他人与社交媒体说服呈正相关。政治水平与社交媒体说服仅在情感极化和意识形态极化的模型中呈负相关。


图1 研究中感兴趣的关键变量之间的零序相关性


表1 情感极化、感知社会极化、意识形态极化预测社交媒体政治说服的自回归回归模型


图2和表2中包含的结果表明,当同时考虑三种极化类型时,只有情感极化仍然与政治说服显著相关。这一结果强调了情感极化对政治说服影响更大,但根据模型的严格性和不同类型极化之间存在的相关性,感知社会极化和意识形态极化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图2 关键变量的自回归结构方程模型


表2 情感极化、意识形态极化和感知社会极化对社交媒体政治说服的间接影响


考虑到这些关联,我们在最近关于极化工作的基础上运行了两个替代模型。结果,从图3、图4和表2中可以看出,从意识形态极化开始的模型在预测情感极化和评估社会极化方面有了稍好的调整。包括情感和意识形态极化在内的预测政治说服的中介路径在两个模型中都是显著的(表2)。同样,我们还测试了考虑时间2中的中介内生变量和社交媒体政治说服(自回归)的替代模型路径。这一替代模型显然与数据的拟合较差。

图3 关键变量的自回归结构方程模型

图4 关键变量的自回归结构方程模型



讨论和结论


网络互动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促进了研究其对当代政治体系运作影响的进程。考虑到在线和社交媒体在政治领域的潜在影响时尤其如此。关于信息和通信技术在多大程度上可用于促进民主化、维持独裁统治或混合政权,或改变成熟的自由民主国家的功能特征,学界仍存在相关争论。这些新技术的影响可能会在各个维度上有所不同,并受到不同背景和个人层面变量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探讨了社交媒体说服的前因,发现极化(尤其是情感极化)程度较高的人,在政治问题上改变主意的可能性较小。虽然社交媒体通过信息和互动的多样性为政治说服提供了充足的机会,但极化似乎使其效果最小化。这种政治说服的“无效”对我们理解当代民主社会媒体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毕竟,政治说服应该是不同政治民主进程,尤其是政治竞选的核心。


这项研究的结果证实,习惯性地在社交媒体上消费有关公共事务的信息会导致人们更频繁地改变政治观点。加上公民通过社交媒体获取信息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使我们预计涉及政治说服的机制可能会变得更加普遍,从而促进民主进程。然而,前提是新闻和公共事务曝光与事实信息而不是错误信息相关。


更重要的是,本研究提出的新结果强调,社交媒体政治说服会更频繁地发生在那些情感、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极化程度较低的人中由于政治说服本质上与对他人的政治观点持开放态度有关,因此减少两极分化显然有助于这种态度的改变。在这个数据集中我们没有发现调节作用,需要未来的研究来阐明社交媒体中的交流能够调节情感极化水平的条件。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东六楼

联系电话:027-87556249

邮箱:lbdncs@hust.edu.cn

邮编:430074

网站总访问量:

© Copyright 2015 华中科技大学大数据与国家传播战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