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域外视点 - 正文
【域外视点】网络环境中的阴谋论:跨学科文献综述与未来研究议程

作者: 时间:2023-08-05 浏览:

域外视点



《域外视点》是大数据与国家传播战略实验室推出的新栏目,旨在分享国际知名学者有关国际政治、国际传播、国际关系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学术观点。


网络环境中的阴谋论:

跨学科文献综述与未来研究议程

摘要

近年来,对数字媒体阴谋论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研究领域变得更加多学科和多样化。为了弥合学科界限,明晰这些分析和研究的区别,本文提供了一个跨学科的系统文献综述(2007-2020),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在线阴谋论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研究缺乏阴谋论的定义,未能从概念上将阴谋论与其他形式的欺骗性内容区分开来。我们还发现,虽然该领域采用了多种方法,但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个人、“主流”社交媒体平台、“西方”国家、英语交流和单一阴谋论上。我们利用综述结果来弥补概念和经验上的缺陷,并就如何推进在线阴谋论研究提供建议。

文献来源


原文标题:

Conspiracy theories in online environments: An interdisciplinary literature review and agenda for future research

作者:

Daniela Mahl , Mike S. Schäfer , Jing Zeng


文献来源:

Mahl, D., Schäfer, M. S., & Zeng, J. (2023). Conspiracy theories in online environments: An interdisciplinary literature review and agenda for future research. New Media & Society, 25(7), 1781–1801.


DOI: https://doi.org/10.1177/14614448221075759


*由于篇幅限制,本文有所删减,感兴趣可阅读原文

引言


阴谋论——定义为对历史或正在进行的事件的替代解释,声称具有险恶意图的人或团体参与了阴谋——已经渗透到在线交流、新闻媒体报道、流行文化和政治修辞等领域。长期以来,阴谋论被认为是无害的现象,人们默默地保留但很少采取行动。然而,媒体和平台生态系统的深刻变化,特别是社交媒体平台的出现,使阴谋论的沟通和传播更加迅速,改变了这种情况。因此,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围绕疫苗接种、气候变化等主题出现了过多的“备受瞩目的阴谋论”,最近的 COVID-19 大流行更是如此。


网络环境下的阴谋论研究


研究领域的起源

仔细研究网上关于阴谋论的学术研究,可以发现两个特征。首先,众多学科为研究领域做出了贡献。对数字环境中阴谋论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方面,研究人们为什么持有阴谋论以及数字媒体如何影响这种信念;另一方面,研究阴谋论如何在网上传播。这两个研究方向都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科学等各个学科的核心研究兴趣非常吻合。虽然研究领域的多学科性质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对这一现象的理解,但它也涉及对阴谋论的不同理解,并可能阻碍概念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阴谋论有多种定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通过强调阴谋论的各个方面来概念化阴谋论。需要注意的是,只要该领域的大多数人都同意这种现象的基本要素,不同的定义强调阴谋论的不同方面本身并不是一个问题。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数字技术不仅产生了阴谋论,而且还产生了相关形式的欺骗性内容,例如错误信息、虚假信息、假新闻和谣言。阴谋论与这些概念的区别在于它们提供了替代解释——这带来了一个争论问题,即它们是否一定是错误的或仅仅是替代的。


跨学科文献综述的必要性

由于在线环境中对阴谋论的研究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系统文献综述整合来自不同研究方向和学科的见解,确定当前研究的盲点和局限性,可以巩固研究领域的知识并促进科学进步。

我们的第一个研究问题(RQ1)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跨学科,在线阴谋论的研究是如何发展的?

其次,我们感兴趣的第二个研究问题(RQ2):在线阴谋论是如何在学术中概念化的?

此外,我们的第三个研究问题(RQ3):在线阴谋论如何在学术中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结果


研究领域

(一)学术关注度上升

纵观文章随时间推移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学术界对所有学科在线阴谋论的关注急剧增加——过去2年来,过去两年占所有涉及该问题的出版物的一半以上。2007 至2017年间仅出现极少数文章,随后在 2017 年和 2018 年首次出现小幅上升,2019 年比上一年大幅增长 180%。这种增长极有可能是由于COVID-2019 大流行期间在线阴谋论的高度扩散。


(二)主要是实证研究

绝大多数研究是实证分析(87.2%)。相比之下,只有6.1%的人引入了新的方法。总体而言,4.1%的出版物主要旨在做出理论概念上的贡献,同时仍在实证检查数据。极少数(2.7%)的研究本质上完全是理论或概念性的。


(三)跨学科性

我们的综述表明,对网络环境中阴谋论的研究跨越了多个学科。社会科学(40.5%)和信息科学(17.6%)最为突出,其次是生命科学和医学(10.8%),艺术和人文科学(8.1%)以及法律(0.7%)。仔细研究该领域的多学科性,我们发现33.9%的文章发表在各自作者主要学科之外的单学科期刊上。研究结果表明了跨学科的高度合作:41.9%的研究包括至少两个学科的作者。然而,这些合作中的大多数都停留在相同的更广泛的研究传统中,例如传播科学和社会学的社会科学家的合作。


概念视角

(一)概念界限模糊

学者们批评说,阴谋论和其他形式的欺骗性内容,如错误和虚假信息,往往没有以明确的方式描述。研究结果从经验上支持该说法:在所有检查阴谋论的研究中,72.3%也提到或提到了错误信息,虚假信息,假新闻或谣言的概念,而没有明确定义和区分它们。最引人注目的是,将阴谋论与其他形式的欺骗性内容混为一谈的研究比例随着时间的推移急剧增加:虽然直到2018年只有少数文章混合了这些术语(每年约3.5%),但我们看到2019年(17.8%)的增长不成比例,2020年甚至更多(50.5%)。


(二)缺乏理论框架

尽管研究领域的多学科性质表明分析将使用丰富的理论和概念框架,但我们的结果表明并非如此。在所有研究中,只有34.5%的研究明确地将其实证调查嵌入理论或概念框架中,他们中的许多人提供了先前研究的实证发现的简要总结——这当然是有价值的,但缺乏足够的理论反思,可能使分析案例之外的概括更加困难,甚至可能产生经验伪证。


经验方法论视角

(一)专注于单一阴谋论主题

大多数研究采取以下两种方法之一:他们要么将阴谋论分析为一种通用的抽象现象,要么专注于特定的、单一的阴谋论主题。总的来说,我们样本中大约三分之一的实证研究(N = 144)遵循第一种方法(29.9%),并检查了例如通用的阴谋论信念和思想或已知包含阴谋内容的不同在线环境。大多数研究都采用了第二种方法,他们探索了与COVID-19大流行(16.7%),一般疫苗接种(13.9%),人瘤病毒(HPV; 5.6%),寨卡病毒(4.2%)相关的健康和科学阴谋论主题。不同阴谋论间比较的跨主题研究是少数,仅占所有文章的4.2%。


(二)专注于“主流”社交媒体平台

在分析的在线环境方面,绝大多数分析是单一平台研究(81.2%),主要集中在社交媒体平台(70.1%)。最常分析的平台是Facebook(23.6%),Twitter(20.1%)和YouTube(11.8%)。相比之下,Reddit(6.2%),Instagram(4.9%)或微博(2.1%)是少数。


研究主题

我们的样本呈现六个主题类别:表现,生产,传播,揭穿,在线阴谋论的消费,以及阴谋论的预测因素和后果。


(一)表现

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最大的类别,研究阴谋内容如何在数字媒体中表现(n = 47)。这包括特定的阴谋论主题、阴谋语言的结构以及出现阴谋内容的社会政治话语。一些研究涵盖更抽象的方面,例如对科学的不信任情绪的渲染,激进极端主义组织使用阴谋论,或表示对官方信息不信任的叙述。此外,一些研究分析了特定问题的话语,确定了更广泛的在线阴谋理论领域感兴趣的内容属性。除了主题和修辞模式外,文章还研究了叙事立场,即网络话语中对阴谋论内容的支持或拒绝,以及积极的、消极的和情绪化的情感。


(二)生产

第二个主题类别探索与在线阴谋内容制作相关的不同方面(n = 19),包括创建和传播阴谋论的个人、数字平台以及调查它们的记者等中介机构。经常探索的研究对象涵盖用户或包含阴谋论的数字平台。例如,对传播阴谋(以及种族主义和歧视性)内容的人进行采访,以描述他们的自我概念和对方的概念。


(三)传播

另一类研究分析了阴谋论在网络环境中的传播(n = 19),例如,重点关注特定阴谋论或阴谋论的流行程度、信息流和动态,或导致阴谋内容传播的因素。例如,侯赛因等人调查了个性化和用户活动是否有助于放大错误信息和阴谋内容,另外,学者们对用户参与在线阴谋内容感兴趣。例如,Bessi等人通过比较阴谋和科学相关的Facebook页面,探索内容多样性与受欢迎程度之间的关系。


(四)阴谋论信念的预测因素和后果

虽然上述大多数类别都研究阴谋论如何在网上传播,但最后一类研究探究了影响。学者们试图了解数字媒体的使用和对阴谋内容的认可如何影响人们相信或支持此类叙述的意愿(n = 10),以及这如何转化为态度或行为后果(n = 7)。此外,一些研究探讨了接触数字媒体中的阴谋内容不仅会影响人们相信和支持此类内容的意愿,还探讨了这如何转化为态度或行为。


未来之路:未来研究的方向


澄清阴谋论的概念核心和界限

为了更好地了解阴谋论内容(与其他形式的欺骗性信息相比)如何在网络环境中运作,重要的是要澄清其概念核心和界限。我们确定了最常被引用的概念元素来定义阴谋论,以提供一个反映该领域内共识的定义——一种独特的认识论叙述,它驳斥官方的说法,通过提及秘密行动的个人或团体来提出对事件或实践的替代解释。许多专制统治者利用阴谋论使针对反对派或边缘化群体的行动合法化,指责他们策划秘密计划。将阴谋论概念化为涉及秘密阴谋的替代解释也有助于将它们与其他形式的欺骗性内容区分开来。


考虑国家、文化和社会政治背景

先前研究的另一个缺点是主要关注的通常是“西方”国家和英语交流的语境,这使得很难发现国家、文化和社会政治差异在阴谋论的特征和影响方面的细微差别。没有一种阴谋论可以简单地解释阴谋论,考虑到不同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气候的特殊性,学者们需要提供更多的跨国比较研究。此外,我们发现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单一阴谋论主题,这是有问题的,因为研究表明阴谋论倾向于“粘在一起”,相信一种阴谋论的人也可能转向其他阴谋论。许多在线社区不仅围绕一个特定的阴谋论主题发展,而且经常同时传播不同的阴谋论。为了解阴谋论是如何联结的以及国家、文化和社会政治因素如何解释阴谋论之间的一致性,跨主题的比较研究将为制定情境化的对策提供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东六楼

联系电话:027-87556249

邮箱:lbdncs@hust.edu.cn

邮编:430074

网站总访问量:

© Copyright 2015 华中科技大学大数据与国家传播战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