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美国主流媒体的涉华报道为中心,以框架理论和新闻生产社会学理论为基础,运用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探讨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建构,集中回答四个问题:《华尔街日报》涉华报道总体状况如何,中美建交35年来《华尔街日报》塑造了怎样的中国形象,美国主流媒体上的中国形象是怎样生产和形成的,如何在新闻生产机制上缩小“媒介现实”与真正的现实之间的差距。本书的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理论价值,对于理解美国主流媒体呈现的中国形象在不同阶段的差异以及中美关系在不同阶段的调整具有参考价值。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国家形象研究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国家形象研究的理论视角
一、框架理论
二、新闻生产社会学理论
第三节 国家形象研究的框架设计
一、以《华尔街日报》涉华报道为对象的考察
二、以“框架构成”为取向的技术路线
三、以主客体为视角的研究框架
四、以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美经贸摩擦与中国经济形象建构
第一节 1983年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报道
一、事件经过
二、样本选取
三、结果分析
四、小结
第二节 1993-1994年中美最惠国待遇之争的报道
一、事件经过
二、样本选取
三、结果分析
四、小结
第三节 2010年中美人民币汇率之争的报道
一、事件经过
二、样本选取
三、结果分析
四、小结
第四节 中美经贸摩擦报道与中国经济形象的变迁
一、报道框架的使用及变化
二、中国经济形象的历史变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权问题与中国政治形象建构
第一节 1989年“天安门事件”的报道
一、事件经过
二、样本选取
三、结果分析
四、小结
第二节 2008年拉萨3·14事件的报道
一、事件经过
二、样本选取
三、结果分析
四、小结
第三节 2010年谷歌退出中国大陆事件的报道
一、事件经过
二、样本选取
三、结果分析
四、小结
第四节 人权问题报道与中国政治形象的变迁
一、报道框架的使用及变化
二、中国政治形象的历史变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台军售与中国安全形象建构
第一节 1981-1982年美台售F-X战斗机案的报道
一、事件经过
二、样本选取
三、结果分析
四、小结
第二节 1992年F-16战斗机案的报道
一、事件经过
二、样本选取
三、结果分析
四、小结
第三节 1999-2000年美台军售的报道
一、事件经过
二、样本选取
三、结果分析
四、小结
第四节 2001年美台军售案的报道
一、事件经过
二、样本选取
三、结果分析
四、小结
第五节 2010-2011年美台军售案的报道
一、事件经过
二、样本选取
三、结果分析
四、小结
第六节 美台军售问题与中国安全形象的变迁
一、报道框架的使用及变化
二、中国安全形象的历史变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领导人访美与中国领导人形象建构
第一节 1979年邓小平副总理访美的报道
一、事件经过
二、样本选取
三、结果分析
四、小结
第二节 1997年江泽民主席访美的报道
一、事件经过
二、样本选取
三、结果分析
四、小结
第三节 2011年胡锦涛主席访美的报道
一、事件经过
二、样本选取
三、结果分析
四、小结
第四节 2012年习近平副主席访美的报道
一、事件经过
二、样本选取
三、结果分析
四、小结
第五节 中国领导人访美报道与中国领导人形象的变迁
一、报道框架的使用及变迁
二、中国领导人形象的历史变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华尔街日报》中国形象的生成机制
第一节 影响报道框架形成的因素
一、有关报道框架形成的学说
二、本章分析的数据来源
第二节 个体意识导致对中国的认知差异
一、个人经历影响对中国的看法
二、职业认知决定涉华报道的理念
第三节 媒介组织的新闻常规和日常控制影响题材选择
一、新闻常规影响题材选择的范围
二、 媒介机构的内部控制影响题材选择的自主性
第四节 媒介组织外部层次决定涉华报道的体制情境
一、行业现状决定涉华报道的运作空间
二、社会机构影响涉华报道的话语选择
三、政策压力影响涉华报道的倾向
第五节 社会系统影响涉华报道的立场
一、文化差异影响涉华报道的价值判断
二、意识形态影响涉华报道的立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第一节 内容概述
第二节 主要发现
一、中国形象是负面为主的多面综合体
二、中国形象是个体一媒介一社会多重复杂因素互动的产物
第三节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雷晓艳,女,湖南永州人,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新闻系主任,硕士生导师,新闻学博士。主要从事国际传播、媒介融合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湖南省社科基金等各类项目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