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演讲(三)暨圆桌论坛
7月8日下午14点30分,在兰州大学积石堂报告厅召开题为卓越新闻人才培养与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的主题演讲暨圆桌论坛。大会由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刘晓程主持,徐江善、董天策、赵丽芳等12位老师参与分享讨论。
徐江善院长发表题为《智能媒体时代新闻传播面对的冲击和突破路径》的演讲。他提出新技术的发展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突破了人类既有传播的时间与空间壁垒。面对新变化我们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新闻作品的产业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的关系;二是占领舆论阵地和舆论市场的关系;三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董天策教授发表题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之我见》的演讲,他表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是当下教育界、业界与学界高度关注的话题。在实践层面,董天策教授强调培养单位首先要有清晰的目标导向,即明确培养人才目标,精确人才培养方向;其次,在关于如何制定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的问题上,董老师结合本院培养教育新闻人才经验,提出“入主流、有特色、成品牌”的口号,建议狠抓专业特色、建设国家一流专业。
赵丽芳院长作题为《战略传播视角下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演讲。她指出,当今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与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不相匹配,我们必须加快形成体系性与目标性更强的战略传播思路,其中,人才培养最为关键。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语言文化层面,二是学科建设层面。我们要加强多语种、关键语种人才培养,加强多学科协同培养,推进整体学科体系建设。
张硕勋常务副院长作题为《新闻学教育“延伸课堂”的创新与探索》的演讲,他介绍了基于本地学科发展特色,兰大新闻学院所倡导并实践的从“从课堂向外延伸”的新闻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将单一的知识教学延伸至媒体机构,与学生媒体实习有机结合,还将课堂延伸至社会实践,着力实现新闻教育的跨学科延伸。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力图实现课堂教育与学界、业界相融通,各高校新闻学院所的教学科研与平台资源彼此共享,由此得以深化专业内涵,将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逐渐融入到新闻教育当中。
刘国强院长在题为《新全球化语境下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多重张力》的报告中,强调各地方政府对国际传播予以高度重视,对此,应有相匹配的国际战略人才培养体系。他认为,国际人才培养具有两段张力:一是理念,即强调国际传播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与综合素质;二是学科交叉,需整合实践平台,打造良好的流通体系,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课堂与实践。
韩立新院长在题为《旧闻实验,现实历史视阈》的演讲中谈到,现在的新闻史基本上都是国别史,如此书写视角难以反映历史原貌。然而,马克思的现实历史思想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即用一段理论或一个理念来阐释一段历史。这种方法强调面向未来的历史性、强调把实践看作是历史向现实社会过渡的转换尺度、强调坚持生产方式的主导性逻辑。
姜红院长在题为《智能新媒体时代的可见性生产与新闻教育》的报告中指出,媒介数字化进程分为线、网、云三个阶段。我们需要关注可见性与媒介的关系变化,思考可见性议题为媒介素养教育带来的启发,学会关注现实、灵活运用人工智能、引导情感内容生成的方向。
在题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培养路径——基于西北大学的探索》的演讲中,马锋院长表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是底线问题,其教学内容“入耳”容易,“入脑”和“入心”相当困难。应对这一问题,“情景式”教学是较好的解决方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最终要落实到服务与当下的国家战略当中。
在题为《马新观引领下的湾区国际新闻传播教育探索》的演讲中,侯迎忠院长指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在形成教育之始便具有一定的国际化特色。故此,这所高校着力培养具有文化专业能力、国际传播知识、全媒体综合技能与能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人才。
李世举院长在题为《从边缘起步:宁夏大学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若干思考》的演讲中指出,新闻学在整个学校的学科布局当中并不算是强势学科,没有处于中心主流的位置。面对这一现状,我们必须利用好部校共建的政策,着力借助共享资源,培养优秀人才,落实人才去向,解决好市场问题。
韩隽教授在题为《启动社会服务做引擎 赋能科研教学再创新》的演讲中提到高校有四大职能,即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教学科研是硬性的,社会服务则是时有时无且碎片化的。我们需要将社会服务作为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的主要引擎,赋能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同时开辟自术而学的教学职业发展路径,增强科研教学的整体性、体系性设计。
陈琦教授在题为《固本培元 法新结合 打造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特色化培养模式》的演讲中指出,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拥有悠久历史,是第一批获资创办新闻学院的高校之一。虽缺少资源、地处偏远,但依旧形成了自己的创新教学方式。该方式将学生投入于实践中,同时加强与多所高校的合作办学,力求将更多优质资源带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