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新闻资讯 - 正文
【会议综述】主题演讲(二)国际传播的中国理念与实践

作者: 时间:2023-07-17 浏览:

主题演讲(二)国际传播的中国理念与实践


1963B



7月8日上午,“第十届国家传播战略高峰论坛暨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研讨会”进行题为《国际传播的中国理念与实践》的主旨演讲。
此次演讲由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刘晓程主持,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荆学民,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刘卫东,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陆地,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副院长、教授薛可,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张国涛,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教授马忠,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教授金玉萍,云南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单晓红,教育部大数据与国家传播战略实验室副主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陈薇九位学者围绕主题展开演讲、探讨与交流。

8249A


荆学民教授作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底气与传播逻辑》的演讲 ,他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提出是以中国自身的强大为政治底气和政治底蕴,并在长期稳定的政治实践中知之愈明、行之愈笃,关键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欲提升我国的国际传播效能,我们需要打造可传播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在与世界展开话语交流与斗争的实践中完成其知识化建构。

7DB85

刘卫东教授作题为《文明互鉴: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中国实践——习近平国际传播理论支点及技术特征》的演讲 ,他表示习近平国际传播的理论支点在于对内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战略的理论支点则需建立在“文明互鉴”的基础之上。我们应该兼具前瞻性、敏锐性与预见性,打造国际传播战略可信计算3.0防护系统,把握新时代习近平国际传播战略的技术特点。

8926B

陆地教授作题为《中美在亚洲的角力与周边传播的战略》的演讲 ,他指出周边传播并不仅仅是发生在近代地缘政治现象,更是从古至今皆有的政治文化现象。沿革这一历史脉络,关照当下现实发展,我们明晰国际传播不可“周边”与“遥远”兼顾,“有限”才可“有效”。当下,周边传播包含空间周边、时间周边、事件周边与关系周边四层关系,切合市场、媒体与国家的需求,呈现大有可为之势。

84A15

薛可教授作题为《守正创新:中国对外传播的再思考》的演讲 ,她指出对外传播“自塑”与“他塑”的困境本质上是主客体的信息认知错位与失调,突破这一困境的核心是要建立对外传播“共性”模式,实现主客体的认知共享、情感共通与行为共创。同时,运用“守正创新”新思维,以“守正”为本源性保护和基础性传承,以“创新”推动创造性转化和时代性发展。

9C0D0


张国涛主任作题为《国际传播,影视何为?》的演讲, 他认为针对中国影视当前所面临国际传播困境,一方面可以通过“借船出海”“造船出海”真正“走出去”,另一方面,则可借助形象世界的传播实现“走进去”,提升中国美誉度。此外,我们还需要提升中国价值通约能力、中国叙事能力、文化共情能力,建构影视国际传播体系,真正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8804E

马忠教授作题为《中国-中亚国际传播研究:现状、启示与对策》的演讲 ,他强调当前中亚研究大多为综合研究、专题研究、问题研究,已有了较为丰厚的研究基础,但中亚的国际传播研究仍属薄弱环节。为了加强中亚国际传播研究,我们在展开相关研究时,有三点值得关注:首先,注重研究范式的改变;其次,深入了解研究对象;最后,研究团队需做好数据库建设,并推进国际合作,加快中亚国家互访互动。

A2696


金玉萍教授作题为《中国区域形象的国际传播路径——基于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的分析》的演讲 ,她表示涉及中国新疆的对外报道具有特别浓重的意识形态特征,因此政治话语体系在相关研究中不可或缺。未来在区域形象的国际传播建构中,要进一步主动设置议题、扩展话语主体和改变话语方式,同时,研究者也需注重“学科思维”向“问题思维”的转变。

8C4D3

单晓红教授作题为《区域国别研究与“一国一策”边疆国际传播》的演讲 ,她指出要跳出学科框架思考国际传播,区域国别研究的特点在于其具有跨学科性质,并和地理要素密切相关,因此与国际传播联系非常紧密。区域国别研究可以为边疆传播内容、效果等研究提供知识供给,这种精准分层的一国一策边疆国际传播具有精确定位、民心相通等优势。

7D5D5

陈薇教授作题为《“文化中国”的知识生产与国际传播创新路径》的演讲, “文化中国” 这一概念以中国为主体、指向和方法,强调文化在碰撞、交融、嵌入和调适之下的多元互动。知识社会学是将文化中国与国际传播对接起来的重要桥梁。 基于知识社会学的分析视角,文化中国的形象建构可视作一种特定形式的知识生产。其中,独立自主、包容开放和理性对话是密钥。

在此次演讲中,与会九位学者对中国对外传播战略、中国实践等议题进行探讨,将国际传播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从研究思路、对策制定、中国理念等多个角度阐述各自观点,回答了在国际传播中中国应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进一步为我国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多样化思维。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东六楼

联系电话:027-87556249

邮箱:lbdncs@hust.edu.cn

邮编:430074

网站总访问量:

© Copyright 2015 华中科技大学大数据与国家传播战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