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
作者: 时间:2023-02-23 浏览:次
“情”的力量:公共生活中的情感政治
袁光锋 著
“情感究竟是什么?”
情感史学家雷迪(Reddy,W.)在《感情研究指南》的序言中提出这个问题,并认为新的情感研究虽然带来了许多新发现,但关于“什么是情感”的争议和困惑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情感”是一个扰人的概念,在不同学科甚至不同学者那里有着不一样的所指。虽说争议不断,但学界对情感的认知还是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有了较大的进展。这主要源于“情感的转向”或者情感研究的革命。有学者指出,“在过去的二十年,情感研究发生了一场革命”。人们开始以新的眼光打量情感的价值。
哈贝马斯认为,情感在政治中具有如下三种功能:
首先,道德情感对道德现象的构成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我们对一个人的完整性受到威胁或侵犯没有感觉,就根本不会洞察某些行为冲突在道德上的重要性。情感构成我们对道德的事物的感知基础。道德盲视者,必然情感麻木。他缺乏一种感受能力,即一种对有权保持人格和肉体完整性的脆弱的生命痛苦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能力显然与同感或同情密切相关。其次,道德情感……能指引我们对具有重要道德意义的具体情形做出判断。……道德情感会对主体间承认关系或人际关系的异常做出反应。……最后,道德情感当然不仅在道德规范的应用中,而且也在道德规范的论证中起着重要作用。起码的共情,即跨越文化距离,设身处地地理解乍看无法理解的陌生的生活环境、反应和解释视角,是理想的角色承担的情感前提,这种角色承担要求每个人都能换位思考。
有了理论的支持,“情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情感在公共生活中的意义日益凸显:灾难事件唤起的同情跨越了国家,塑造了人们对于难民政策的看法;愤怒日益深刻地介入国际政治和国际舆论之中,激愤的网民通过社交媒体发表言论影响公共政策;仇恨在世界各地此起彼伏,加剧了不同国家、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怀旧从日常消费领域蔓延到政治领域,推动了反全球化的浪潮;民粹主义的观念和情绪正影响着不少国家的政策制定;社交媒体上充斥着情感的表达,带来后真相的问题。情感也在影响以客观性为理念的新闻业,改变着它的风格。这个时代的人们似乎更容易被情感所左右。情感既连接了不同群体,也造成了部分群体之间的割裂。这些现象都显示出情感的重要性,以至于一些观察家认为,“当代文化的特点是越来越情绪化”,学界用诸如“后真相”“情感极化”“情感公众”等概念来描述这些新的政治和社会现象。
对于公共生活而言,情感并不全然是一个“麻烦制造者”,它既可能扰乱认知,又是健全的理性必不可少的部分;它既可以让人们团结起来,又可能加剧社会的分化、区隔和排斥;在社会剧烈变迁的时代,情感既可以维系社会的秩序,又可以造成动荡和不安。不同类型的情感对公共生活的影响也相去甚远,同一种情感在不同情境中也有不一样的功能。
《“情”的力量:公共生活中的情感政治》
ISBN:978-7-214-26762-7
江苏人民出版社
目录
导言 情感:一个麻烦制造者?
一、共情与“角色承担”
二、情感的反交流性与情感缺乏的后果
三、亲密关系与公共生活
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东六楼
联系电话:027-87556249
邮箱:lbdncs@hust.edu.cn
邮编:430074
网站总访问量:
© Copyright 2015 华中科技大学大数据与国家传播战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