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5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张昆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中国国家形象在西方主流媒体的百年传播研究”(项目编号为19ZDA322)开题论证会在华中科技大学八号楼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郑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的多位专家出席了开题论证会。
首先,首席专家张昆教授介绍了课题情况,他指出课题以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知识体系贡献新话语为世界观和指导思想,以“百年中国国家形象”为研究对象,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以跨学科和多元方法,探讨不同类型的西方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对“西方主流媒体百年中国国家形象传播”“西方主流期刊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西方主流报纸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西方主流视听媒体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西方主流网络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五个子课题的内部逻辑关系展开说明,就推动建立多层次、多面向、多维度的战略传播体系做出学术期望。
在此基础上,各子课题负责人进行补充发言。子课题一“西方主流媒体百年中国国家形象传播”负责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陈薇副教授围绕“世界观、世界秩序和传播体系”三者逻辑介绍了该子课题的研究设计;子课题二“西方主流期刊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负责人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谭渊教授就该子课题的关联性、延展性,以及主流期刊数据库的便利性进行阐释;子课题三“西方主流报纸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负责人唐润华教授认为,西方主流报纸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可以关注西方主流报纸中的领袖形象、政府形象、报道策略的差异;子课题四“西方主流视听媒体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负责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张毓强教授结合国际舆论场的特点,提出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如何把握国家形象的多元意义、表现落差与话语姿态,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视听媒体对于国家形象传播的路径选择提出学术期待;子课题五“西方主流网络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负责人张明新教授指出,该课题关注典型网络平台和意见领袖用户,用关键词来甄别账号,探讨西方主流网络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各开题专家对课题研究的展开具体评议指导。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张首映充分肯定了本次课题的意义,结合自己多次参与国家形象研讨会的经历,指出百年未有大变局背景以及新的国际话语体系下,全方位重塑国家形象和提升国家形象层次变得更加迫切和重要,同时他对重大课题的创新性研究做出展望。
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特岗教授程曼丽首先对重大课题的开题表示祝贺,积极肯定了课题文献资料、研究工具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随后,她也指出了如何充分把握研究问题和研究样本,问题统合与集中呈现等研究难点,并针对课题视阈方法论意义的凸显,百年“变”与“不变”关系的凸显,以及新冠疫情重要时间节点的凸显,提出展望性的研究建议。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隋岩,表达了对本次重大课题的学术敬意和期待,并引用国家、品牌、个人等案例,对“究竟什么是形象”这一复杂议题做出建设性思考,同时他也结合国际时事和互联网热点,对形象共振效应进行趣味性阐释。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兼党委书记、教育部“ 长江学者”张涛甫教授高度赞许了课题组的前期准备、已有成果以及团队集结能力,并对重大课题的学理深度、历史性、时代性进行评价,同时也指出课题需要面向一些共识性议题,解决“人类命运共同体”命题中的难点,并处理好中西方媒介、文化意识形态的关系。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张举玺教授积极肯定了丛书和重大课题的为跨文化传播提供合理性,认为国家形象建构已经摸索出来研究了模式,并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形象、西方主流媒体、百年传播四个概念的逻辑结构,各个子课题关系,动静态文献收集提出建议。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范军教授首先对课题的意义和设计充分肯定,结合自身历史专业背景,认为最能代表国家形象的是领袖政党,并针对开放多元的时代背景和形象传播现状,结合具体案例和历史叙事,对课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对重大课题的学术价值和反思建构价值做出期待。
最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唐海江教授代表课题组对开题论证会进行总结,并向与会专家致谢,认为专家们提出的意见都很关键,对于重大课题实施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课题组将认真学习、消化和吸收,扎实开展课题研究,不负大家的期待与厚爱,有信心实现预期研究目标。
据悉,张昆教授带领的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国家形象领域的研究,本次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中国国家形象在西方主流媒体的百年传播研究”,将重点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和领域内知名学者团队,更加深入地描绘西方主流媒体建构的中国形象,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建构符合国家利益与传播规律的国家战略传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