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传播战略协同创新主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昆教授致欢迎辞
2015-12-07
各位嘉宾、各位先进、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是个黄道吉日,阳光普照,万里无云。我看了黄历,今天宜嫁娶宜结盟宜开会,到处充满了喜气,我们在此相聚,共话互联网+时代的国家传播战略。在此我谨代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代表国家传播战略协同创新中心,代表协同中心的各合作方,向来自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海峡对岸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各位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特别要提及的是,在我们这个论坛召开的同时,国内至少有五个学术会议同时召开,大家千里迢迢,拨冗与会,共襄盛举,我在内心十分感动。同时,也要对各位长期以来对我们协同中心的支持,表示中心的感谢!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我们今天生活在同一个信息时代,媒介化的环境包围着我们。弥漫的信息洋溢于我们全部的生活空间,无处不在,无所不有。信息与传播不仅影响到人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更是决定了社会系统的运行。由于互联网的爆炸性发展,时间与空间被大大压缩,事件、运动及其过程的节奏也空前加快,过去几年、几十年才能终结的历史过程,如今在短短几天便可完成;而历史过程本身释放出的能量,早已不能用匀速的刻度来衡量。今天瞬间爆发的社会事件,其影响历史的动能可能相当于平时百十年的积累。互联网改变了社会的结构和运行,互联网+更是增强了社会变革的爆发力,从而在更高的层面考验到人类的智慧。
我们的国家传播战略协同创新中心正是在这个环境下应运而生的。中心瞄准新形势下国家乃至全球层面重要传播实践难题和重大需求,以国家传播战略的基础理论和系列关键问题为对象,按照“政产学研用”有机融合的指导思想,围绕“基础理论研究、重大难题突破、政府决策支撑”三项重点任务,致力于通过各协同单位在机制体制改革方面的不断探索和创新,进行深度融合,真正实现跨区域、跨学校、跨学科、跨行业的互动联合,形成高校、院所、政界、业界与军方的互补优势,使中心的科研能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达到倍增效果。为此,本中心既做基本学理的探讨,拓展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的思维空间;又有对策性研究,以为政府、业界及其他相关方提供政策咨询。
本协同中心的主要工作有三,一是举办大型民调。去年底今年初,本中心组织进行了名为“中国民众的世界观念”大型民调,在国内五大城市进行了科学的抽样调查,调查的第一手数据已经发布,相关的研究成果正在陆续发表中。从2016年起,此项民调将改为“中美两国公众的世界观念”,同时覆盖美国、中国,在两个国家委托在地权威的调查公司,分别抽取2500个样本,试图了解中美两国公众是怎么样认识对方,怎么样认识自己,怎么样看待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怎么样认识在过去一年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他们怎么样认识自己的朋友和敌人等。这一民调应该会给我们提供不少有趣的数据。我们充满期待。
二是编纂国家形象传播兰皮书。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国家作为国际关系的主体,其战略目标的实现与否,在相当的程度上与其在国际社会的形象呈现直接相关。理想的国家形象有利于赢得目标国家公众的认同、理解和支持,进而会影响到目标国家的政府决策;反之,丑陋的国家形象,只会增加国际社会的反感、厌恶乃至唾弃,徒增国家发展的困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中国的国家形象也有相当的改善,但是与我们的期待尚有一定的距离。本蓝皮书将专题研究中国国家形象传播与建构等问题,今年的蓝皮书本应发到各位的手中,因为出版社的问题,估计到月底才能出来。
三是举办国家传播战略高峰论坛。协同创新中心自2013年成立以来,连续举办了两届国家传播战略高峰论坛,今天是第三次。每次盛会,都是高朋满座,群贤毕至,奇思喷涌,妙想迭出。这是思想的盛宴,是智慧的裂变。它让我们看到了国家传播战略的新格局。在这里特别要感谢熊澄宇教授、蒋晓丽教授、荆学民教授、董天策教授、江作苏教授,他们连续三次拨冗参会,和我们分享他们的高见。本次论坛不同于既往的特点有三,一、前两届嘉宾代表主要来自学界,本次嘉宾代表的来源,除了学界,还有业界、军界、政界的学者;二、在地区分布上,前两届主要是来自大陆地区,本届嘉宾代表还有来自新加坡、台湾的学者,观察问题的视角有了新的拓展;三、在关注的议题上,本次论坛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以“互联网+时代的国家传播战略”为题,在延续前两届论坛的主题国家形象、公共外交之外,将传统媒体转型与媒体融合战略、政治传播与社会治理、国家公共关系与品牌战略等纳入本次论坛讨论的范围。所以我们有理由期待本次论坛能够取得超出前两届的成果。
除此之外,本中心还接受政府、业界及相关各方的委托,进行各项策略性研究。
各位嘉宾、各位同仁,
相逢是缘。这个缘就是我们对国家传播战略这一重大议题的共同兴趣,就是我们对我们国家的深厚感情,就是我们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殷切关怀。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传播的价值与意义早已超越了传播本身,传播不仅仅为我们提供精神的滋养,开阔我们的眼界,延伸着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为重要的是,传播还变成了一种能够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在这个意义上,从国家乃至全球的层面思考国家传播战略,在这个问题上奉献我们的智慧,对于国家,对于人类都是有益的一件幸事,用司马迁的话说,“小子何敢让焉。”我相信这种缘分不仅能把我们相聚在一起,而且还能够维系下去;不仅能够滋润我们的共同兴趣,还能够增进我们彼此深厚的情谊。
预祝第三届国家传播战略高峰论坛圆满成功,也祝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在汉期间精神愉快!
谢谢!
张 昆 简介
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传播战略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新闻传播学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评审专家、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学会会长。曾任武汉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武汉大学大众传播与知识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入选第二批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999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新闻传播史、政治传播学。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十多项。现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
代表性著作:《简明世界新闻通史》、《传播观念的历史考察》、《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国家形象传播》、《中外新闻传播思想史导论》、《中外新闻传播史》、《政治传播与历史思维》、《旗报:深圳特区报史稿》、《传播观念的历史考察》(第二版)、《国家形象建构研究》等。
发表研究论文、研究报告160余篇。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及湖北省社会科学成果奖。
编辑:邓秀军 范雨莹 张云鹭